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,面向于手机app应用、手赚app应用、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,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,APP图标排版、分类展示、大幅轮播图、热门/最新APP模块,二维码扫描下载,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,兼容IE9+、Firefox、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,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。
主题特点:
推动发布污染土壤环境管理办法
中石化董事长:不是油不好,是国家标准太低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1月31日在京表示,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直接责任者之一,但这并非因油企质量不达标,而是我国标准不够,只有北京推行含硫量在10ppm以下的欧Ⅴ,但全国普遍为150ppm的欧Ⅲ,标准不提高设备改造就上不去。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去年9月1日至今,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多发,不仅雾霾日数多,而且影响范围广。
专家指出,除了气象条件,工业生产、机动车尾气排放、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(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.5)浓度增加,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。环境科学博士谭知还介绍,PM2.5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。当我们在开小汽车、坐公交车、吹空调甚至吃饭时,可能都在制造着PM2.5,同时又将PM2.5吸进身体内。细粒子少,则能见度高),这表明灰霾天气状况与颗粒物浓度密切相关,颗粒物浓度增加是除了气象条件以外,灰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人类既直接排放PM2.5,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,在空气中转变成PM2.5。
取样论证北京1/4的PM2.5来自于机动车近日,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取样分析后发现,北京机动车为城市PM2.5的最大来源,约为1/4网友调侃1.顿时明白了清华大学校训:厚德载雾,自强不吸。这其中,一方面,区域内成员单位都应该有大局意识,同呼吸,共责任,这样才能实现共同体的诉求和利益。
只是,需要指出的是,一者,奥运期间的关停措施,毕竟是阶段性的应急之举,地方政府也好、相关企业也罢,接受起来并不太难。不过,鉴于环境问题原本就十分复杂,其中既涉及单纯的污染物排放,也牵扯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。这样,尽管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新车排放标准逐渐提高,大量未及淘汰的旧车污染也并不会减少,只是转移了而已。因此,立足于一地一时的环境治理还远远不够,经由京津冀的联防联控来破解区域性的环境污染,已经成为各方共识。
可以说,只要这样的落差存在一天,类似的污染排放易地再来的情形就不会绝迹。此前,有专家表示,北京雾霾可能与周边省份的污染物排放有关。
空气质量的问题,归根结底体现在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上。研究认为,最近的强雾霾事件,是异常天气形势造成中东部大气稳定、人为污染排放、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,是一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。优质的空气流动是为良性互动,而恶劣天气的相互影响则显然饱受诟病。再者,强调保障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,在时间上也比较具体明确。
具体到目前的京津冀雾霾治理,奥运语境既已不存,恐怕很难再延续或简单复制那时的做法了。治本之策,在于缩小差距,共同发展。同样,河北等地承接北京市外迁的工业企业也是这个意思,企业虽然迁出了北京,但加重了周边的环境污染,最终还是会对北京形成包围之势。可见,若想真正实现环境治理的区域联动,关键是要有一个长远的、区域整体的发展规划。
遮天蔽日的雾霾之下,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。而这样的转移之所以能够发生,根源还在于北京与周边地区实际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。
不仅如此,目前在各地迅速勃兴的城镇化浪潮,其在初始阶段如果不能避免以往那种粗放的发展模式,以资源、能源消耗作为代价,情形只会更糟。如果无视这些,即便可以强制关停落后地区排污不达标企业,风头一过,也注定会报复性反弹2月17日清晨,京津冀等地再发大雾预警,北京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,空气质量为中度或重度污染。
很多专家都很怀念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的环境治理,认为彼时周边省份对众多中小企业的严厉关停措施,有效地保证了北京的空气质量。现在的区域联防联控,应该走出应急式的短期思维,立足于构建一个常态化的长效机制,应该一并考虑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环境与发展权益。凡此种种,均告诉人们,区域联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一个协同治理局面的形成,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,更需要综合考量地方的个体利益。比如,有资料显示,河北新增的二手机动车中,60%来自京津地区。其中最关键的,就是要从环境治理的区域联动做法,走出一条区域内成员共同发展的路子来。如果无视这些,即便可以强制关停落后地区排污不达标企业,风头一过,也注定会报复性反弹。
事实上,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,环境问题会越来越凸现出来,北京及北方一个多月来的雾霾天气,只是一个开端、一个提醒但现实是,我国粮食自给率正出现持续下降,粮食供给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。
因为土壤不仅仅是土壤,还涉及到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安全问题,在这些问题之前,怎么公布?而另有学者则认为:2006年的土壤污染调查在布点上并不科学,取点密度不足,数据的准确性存疑,这可能也是未公布的原因之一。近30%市场大米铅超标中国土壤学专家、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说: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,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。
与此同时,近年,因粮食污染而引起的公众事件频频见诸报端。李发生说:土壤污染成为我国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,而它的严重性同时在增强。
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,去年相当于进口的粮食养活了1.9亿中国人。这已经不是土壤的问题,而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。结果显示,其中铅超标率为28.4%,镉超标率则为10.3%。从资金来源、从业资质,到评估体系、监督体系,我们还没有一部完备的土壤污染防治法。
而此时,市场也开始了对国内土壤污染到治理的国家政策动向的另类解读。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朱广庆透露:该《工作安排》就是人们之前期待的《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》。
2009年,国家环保部编制污染调查总报告和各专题报告,最后完成12项试点工程、18份研究报告和7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草案。虽然环保部始终不对公众公布结果,但一些相关文件还是以另一种途径流传出来。
这个文件出台后,环保部、发改委、国土部和农业部等将不再单独出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。针对于此,前述土壤研究者称:市场上的大米将近30%铅超标,十分之一镉超标,这是非常严重的,已经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隐患,这种情况必须改变。
一位要求匿名的土壤研究者告诉时代周报:环保部称3.6万公顷耕地受重金属污染,这是一个庞大而可怕的数字,但更可怕的是,这些被污染的耕地仍在种植,其种植的粮食一方面是农民自己吃了,大部分则流向了市场。土壤污染的背后,是粮食安全问题。国家相关部委正着手从立法、资金投入上加强对土壤污染的治理。对于人多地少,并一直难以粮食自足的中国而言,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已经实质损害18亿亩耕地红线,或许会给我国带来新的粮食危机。
国土资源部的文件表述相仿: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%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,共约1.5亿亩。由此,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,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。
这年夏天,两部委联合形成文件《全国土壤环境状况调查总体方案》,并层层下达至各地环境监测站,要求各地监测人员利用GPS指引,严格按照44平方公里的网格化方式采样。目前,董正伟仍未获得环保部的回复。
前述要求匿名的土壤修复研究员透露:土壤修复商业化还很遥远。据这些文件显示:在珠三角、长三角、环渤海等发达地区,因工业三废排放,农用化学品使用,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,污染物通过大气、水体进入土壤,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累积,致使局部地区土壤污染负荷不断加大,其中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%的耕地遭受镉、砷、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。
1 留言